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山东政策 > 正文

山东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培育发展中小企业新动能的意见

发布时间: 2017-06-05 17:01:04  点击数:
各市中小企业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决策部署,加快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中小企业创新转型、提质增效,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的要求

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全省中小企业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中小企业发展保持了中高速良好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传统发展动能减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支撑的新动力不足的问题。中小企业以能源和原材料加工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受限,依靠廉价劳动力发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依靠耗费土地、环境的发展已不适应经济创新发展的新形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越来越迫切。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部署,以“走在前列”为目标,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着力点,引领中小企业由技术创新向全方位创新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由中低速向中高速转变,加快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别、复合型发展的新动能。

()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省中小企业户数达到300万户,万人拥有中小企业户数达到300;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达到31家,培育省级示范“双创”基地200;培育“专精特新”企业2000家,培育细分行业“隐形冠军”300;培育“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500;“十三五”期间培育省级创新转型优胜企业1000;培育壮大年营业收入过2000亿元的产业集群10个、1000-2000亿元的30;培育新经济示范单位600个。

()推进路线。培育发展新动能,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在思维和行动上要摒弃对能源资源初加工、粗加工的传统路径,克服单纯沿着资源原材料向下游延伸的思想和做法。着重推进沿着科学技术展开的细化分支方向发展新动能,沿着需求的分化细化趋势培育新动能,沿着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发掘新动能,沿着把创意和想法变为产业道路拓展新动能,沿着调动所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万众创新激活新动能。

()推进方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走内涵式、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子。一是坚持推进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个性化技术创新,形成独特专有技术、工艺和产品新优势。二是坚持推进关键环节创新带动综合创新,形成产业、技术、制度、机制和管理新优势。三是坚持推进创业孵化集约集群等发展模式创新,形成产业链和企业群协同关联发展的新优势。四是坚持推进以互联网等新技术支撑的业态创新,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优势。五是坚持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指导方式创新,形成适应把握引领发展新常态,精准、特色、高效的工作新局面。

()创新引领。实施八个引领,打造六个一批。实施以技术工艺引领的企业综合创新;实施以新材料引领的新兴产业创新;实施以智能制造引领的生产方式创新;实施以个性化定制引领的制造模式创新;实施以孵化创业引领的企业平台创新;实施以互联网+平台引领的新型业态创新;实施以集群、园区等集聚升级引领的组织形态创新;实施以在线租赁引领的共享经济创新。培育和打造一批高质量、高水平“双创”基地,推动“双创”迈向更高层次;培育和打造一批细分行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和排头兵,走好“专精特优”之路;培育和打造一批示范引领强、带动作用大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培育和打造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培育新的发展亮点;培育和打造一批协作配套紧密、产业链条完善、品牌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推动企业集聚化提升;培育和打造一批节能减排、绿色高效的环保型企业,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二、扎实推进“双创”,激发发展新动能

()宣贯国家有关政策,营造良好创业创新氛围。借助各类媒体和开展“双创”活动周、网络商品博览会、全省创业创新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贯彻商事制度、行政审批、项目核准等方针政策,调动创业创新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创业兴业的新形式、新方法,进一步营造“双创”的良好氛围。

()加强载体建设,提高创业基地承载力。引导支持各地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各类园区、开发区等培育一批创业孵化基地。鼓励发展面向大众、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服务平台。强化建设服务力度,提升一批基础设施完备、综合服务规范、示范作用强的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不断提高创业创新孵化的承载能力。

()完善创业服务,提升孵化能力和水平。健全服务架构,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创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集中优势资源开展研发创新和系列辅助,支持在孵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提高科技水平。聘请企业高管、高校专家、工商、财税、金融等人员担任创业辅导师,不断壮大创业导师的规模。

()整合高校资源,共建创业创新学院。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训和创业服务等资源,加强创业创新人才培养和辅导,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创业型、创新型人才队伍,探索建立创业创新学院与创业辅导师互动交流机制,加大导师培训、实战力度,持续提升创业导师辅导水平。

三、培育“专精特优”,创领发展新动能

()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实施“一企一技术”创新行动,充分发挥人才培育、资金投入、科研成果转化和产学研联合的作用,进一步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联合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创造更多“独门绝活”。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认真落实《山东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引导企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选择一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改造提升工艺、技术、装备水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安全生产能力,推进中小企业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发展质量。

()实施“专精特优”工程,培育“隐形冠军”。注重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组织精细化生产,采用独创技术和工艺,开发个性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优”发展道路。支持中小企业在产品质量、技术工艺、产业链条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上寻求突破,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细分领域的专业化“隐形冠军”。

()树立标杆,培育创新转型优胜企业。采取省、市联动机制,每年选择一批有专特技术、经营有方、行业领先,并且保持高速成长性的企业重点培育,采用树典型、立标杆、强引领的方式,推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四、提升制造业质量和水平,造就发展新动能

()开展智能制造试点。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结合中小企业制造业特点,实施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专项行动。在医药、石油化工、电力、钢铁制造、能源、纺织、食品、水泥等行业开展流程性智能制造;在机械制造、电子电器、航空制造、汽车制造、轻工、服装等行业开展离散性智能制造;在专用复合肥、生物农药、输变电设备等行业开展网络协同制造;在服装、家具、家居、休闲食品等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在电梯、钟表、仪器仪表等行业开展远程运维服务。

()构建智能制造云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开放入口、信息共享,帮助中小企业借助云平台,开展“机器换人”、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管理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成立智能制造服务联盟,建立智能制造专家库,组建智能制造咨询与服务团队,健全对接服务机制,为企业方案设计、系统集成、装备技术和融资支持等提供普惠式服务。

()建立智能制造协同机制。鼓励产业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建立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基地,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建立智能制造培训、人才培养和创新转化的常态机制。

五、拓展业态、模式,引领发展新动能

()深化“互联网+”创业创新培育行动。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数字内容等新技术和新业态。推进专业空间众创、网络平台众创等模式的发展,加速创意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助推一批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组建面向行业和服务全行业的开放式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推动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助推企业转型升级。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催生的新型平台经济,正在不断变革和重塑现代经济的微观基础。鼓励和支持发展行业内、区域内互联网中小型平台企业,促进企业双方或多方交易,推动小微企业参与线上线下生产流通分工;不断培育和强化中小企业的平台意识,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软件应用商店、开放开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支付平台等新兴平台各取所需、互利共赢、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借助新兴平台高效服务支持、用户黏性和忠诚度高、核心资源整合能力强的优势,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互联网+”现代服务业。互联网加速对服务业的全面渗透,产生全方位影响,引发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等方面的深刻变革。支持探索发展网络借贷、互联网众筹、互联网基金、券商直投、离岸金融、信托租赁、汽车金融等新兴金融业;大力开展离岸结算、转口贸易、跨境物流仓储等现代物流业;积极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技术交易及评估咨询、知识产权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等科技服务业;积极开拓电子商务、数字电视、网络教育、网络游戏等新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积极引导企业发展供应链管理、金融分析、软件开发、医药研发等新型服务外包业;大力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信用评估、认证认可、广告会展、租赁等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工艺美术、演艺娱乐等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式超市等新型商贸流通业;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型旅游业;大力发展以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为目标的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教育培训等新兴生活服务业。

六、促进聚集升级,凝聚发展新动能

()深入实施产业集群升级六项行动。落实全省产业集群升级规划,围绕产业集群规划性引领、产业链拓展、价值链提升、协同性创新、服务性配套、城镇化协调六个关键环节,实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培育、智慧集群建设、设计创意创新、高端人才培养、升级协同服务、特色产业镇巡礼六项行动,着力打造“好群山东”品牌。会同省财政、发改、经信、科技、商务等部门,在全省开展支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工作。

()大力发展小镇经济。按照特色牵引、市场主导、产业支撑的原则,对200个山东省特色产业镇进行分类指导,充分发挥特色产业镇的产业、人文、历史、资源优势,促进要素重新组合,加快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协调发展,鼓励争创省级、国家级特色小镇,打造一批具有产业支撑、文化内涵、旅游功能的特色小镇。

七、培育绿色新产业,打造发展新动能

()强化节能减排力度。充分利用精细化管理、研发投入、资源回收等管理和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节能降耗水平,实现绿色发展。引导企业加强全过程节能管理,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强化节能技术改造,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和产品,降低能源消耗。推广运用先进技术工艺替代落后产能的经验,引导企业加强“两化融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强化安全促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安全防范机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保证企业稳定生产,夯实安全生产防火墙。

八、破除制度机制障碍,增强发展新动能

()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认真落实省政府规范化公司制改制部署,科学规范所有权和经营权,建立和完善“三会”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经理层的经营管理作用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健全企业运营机制和考核机制。按照省局《关于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宣传指导、示范引领、动员发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对接多元化融资市场。强化融资性担保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降低风险,积极弥补融资短板。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挂牌上市、股权转让、应收账款融资、发行股票和债券,拓宽融资渠道,降低间接融资的依赖度。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发展难题。

九、弘扬工匠精神,激活发展新动能

()培育创新企业文化。把技术精湛、独具匠心作为企业文化重要内容,把敬业、精业、奉献作为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积极性、创新性和主动性,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打造高素质蓝领队伍。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载体,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引导中小企业系统尊重、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成长,提高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大力倡导企业家创新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培训,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支持企业家创新业、立大志,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全面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十、加强指导和引导

()加强组织指导,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实施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四新”促“四化”,通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充分发挥中小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打造山东中小企业发展新优势。

()拓展平台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企业水平。扩大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省公共服务平台为枢纽,省、市、县市()和产业集群平台全覆盖的公共平台网络体系。整合吸引社会技术服务类、信息技术服务类、管理创新类等优质资源向平台聚集,不断增强平台服务能力。加快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和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应用,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便捷性和及时性的优质服务。

()充分发挥协会、商会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采取政府委托服务的方式,支持行业协会在产业引导、技术服务、贯标对标、品牌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发挥优势,助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山东省中小企业局

2017531


营业执照-山东炊事机械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11024258号-3